close
協同教學法的問題:
1 我認同協同教學法的學科主題的整合教學,從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我們可以發覺學科和學科之間的界線不再那麼明顯,像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和生活科技整合成自然與生活科技,而社會科也一樣。還有基測學測也是以自然科和社會科的劃分方式來測驗學生。
(我也曾經遇過同一份考題歷史老師和公民老師各以歷史和公民的觀點來解題,)這些都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但是對於大班教學在台灣教育的可行性,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我們一個班就有45人了(本身就是大班),還要再和其他班級一起長時間的上課,上課品質有待確認,反而在一個班級裡集合各個科任老師一起實行協同教學的可行性比較大,大家的課表都一樣,地點也不用換來換去(高中時習慣待在教室,而不是像大學一直移動去找教室)。

2  協同教學法採用主題教學,現在也有以主題來編輯規劃的教科書,要統整各科共有的主題其實是需要花時間的,再加上要讓學生的學習有連貫性和一致性,這對老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如果基於現實考量,無法徹底實行協同教學法,有沒有可能可以請各科老師一起討論彼此學科的相似和可以比較之處,在用直接教學法授課時告訴學生學科之間的關聯處,請學生自己回家複習時可以統整複習,至少我會覺得上完一天的課是連貫的,而非片段的課,只是不知道這樣對學生而言實際幫助效果如何?

     讀完了協同教學法,認真回想自己高中時,其實也有少數老師使用協同教學法耶!
  我記得高一英文老師特地撥出幾節課帶我們一起做圖書館之旅,老師教我們如何使用大英百科全書(超厚的一排書),還有介紹圖書館內學習英文的資源。雖然只有幾節課我們可以離開教室外去上課,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感覺上英文課至少有一些變化(不再只是唸課文、背單字、講解文法和寫考卷而已),也謝謝當時老師的用心。


還有就是當時要考學測的時候,對於自然科,我們社會組的學生從高二開始就沒有在認真讀過物理化學和地科了(因為我是選擇社會組選修生物的班,所以還有多一年的時間接觸生物),可是我們還是要考自然科阿! 所以學校安排特定時間像是星期六,請自然科的老師以大班教學的形式,幫我們惡補物理化學地科生物,我們社會組的班級集合起來一起在大禮堂聽課,我的自然科就是靠這種方式複習的,沒有投資很多時間和付出許多心力
還記得寫自然科考卷的時候,心情非常輕鬆,很多會寫的題目都是憑著記憶、老師說過的觀念去作答,結果考出來的分數也不錯。但是坦白說,我覺得這種複習方式對於化學這一科成效不大,反而對物理地科和生物的重要概念複習效果較好。

所以,雖然讀完協同教學法覺得在現今國高中裡的可行性不大,但是原來以前我就接觸過協同教學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hope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